全国文明家庭|李翠华家庭:爱的坚守,以善为灯照亮文明之家
在大武口区朝阳街道永康社区,李翠华的名字代表着爱与坚守。十余年如一日,她悉心照料着智力残疾且聋哑的兄长,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责任,用无声的行动诠释了文明家庭的真谛。她的故事,感动着左邻右舍,也树立了邻里间交口称赞的榜样:“照顾一个正常人都很不易,更何况是智力低下又聋哑的哥哥?走到哪带到哪,老李真是不容易啊!”在二十多年的岁月长河中,李翠华一家以善良为底色,以勤劳和奉献为笔触,共同描绘出一个文明家庭应有的温暖图景。
互敬互爱,手足情深筑港湾
互敬互爱是这个六口之家(李翠华夫妇、儿子、儿媳、孙子和哥哥)和睦幸福的基石。李翠华的哥哥今年64岁,先天性智力障碍且聋哑,一直未婚。父母离世后,为了让哥哥得到更好的照顾,李翠华自学手语,与丈夫毅然将哥哥从老家接到身边,主动承担起照顾的重任。
一次哥哥走失,李翠华带领全家焦急寻找了一天一夜。自此,家人再不敢让哥哥独自出门,天气晴好时便亲自陪伴他外出活动。面对哥哥在生活自理上的重重困难——分不清衣物正反、不会系扣子、如厕后卫生纸乱扔……李翠华夫妇从未厌烦。他们一遍遍耐心教导,即便哥哥因学不会而发脾气,他们也总是先安抚其情绪,再默默收拾。日复一日的坚持终见成效,哥哥逐渐掌握了一些基本生活技能,情绪也日益平稳,甚至能主动将门口的拖鞋摆放整齐。每当这时,李翠华总会竖起大拇指表扬他。看着哥哥脸上绽放的开心笑容,她心中所有的苦累都烟消云散。
勤俭持家,美德传承树家风
李翠华家庭崇尚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,恪守公序良俗,将勤俭节约奉为持家之本。他们精打细算,合理安排家庭开支,杜绝铺张浪费。丈夫常教导孩子:“生活条件好了,勤俭节约的传统不能丢。”家中物品,能修则修,物尽其用;孩子的玩具不重复购买;闲置的衣物、书籍等物品,总是力所能及地捐赠给有需要的孩子。全家养成随手关灯、节约水电的良好习惯,不乱花钱,让勤俭节约内化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家庭风尚。
言传身教,以德育人润无声
在教育子女方面,李翠华夫妇始终秉持“成才先成人,立人德为先”的理念。他们深知身教重于言传,以身作则示范勤劳、孝顺、环保与运动等美德。儿子鞠志卿在父母的熏陶下品学兼优、乐于助人,从小独立自强,主动分担家务,洗碗、扫地、做饭、洗衣样样在行。
李翠华家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:每日饭菜上桌,第一件事就是招呼哥哥吃饭。若儿子儿媳在家,她总会叮嘱:“快请舅舅过来吃饭!”她时常告诫儿女:“舅舅再特殊,也是血脉相连的亲人,必须尊重爱护,绝不能欺负。”在她的言传身教下,全家人都对哥哥敬爱有加,连6岁的小孙子都懂得把好吃的先分给“舅爷爷”。每到周末,儿子总会回家为舅舅洗澡、理发、刮胡子、剪指甲,把他收拾得干干净净、精神焕发。
热心助邻,小家大爱传温情
李翠华一家深知,爱不应囿于小家之内,更应延伸至邻里社区,成就人间大爱。他们乐于助人,是邻里间的“热心肠”,她耐心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,积极在居民中普及反诈知识,提高大家的防范意识。邻居间若有矛盾,他们也主动调解,促进和睦。这个家庭的“好家风好家训”在群众中享有良好口碑,发挥着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。
年逾五旬的李翠华,将儿女抚育成才送入高等学府,送别年迈双亲后又毅然担起照顾智障兄长的重担。这不仅仅是履行妻子、母亲、妹妹的责任,更是一份源于血脉亲情的无言坚守。她以爱为准则,以奉献为荣光,用日复一日的实际行动,诠释了为人母、为人妻、为人姊妹的高尚品格。一对平凡的夫妻,一个充满活力与亲情的普通家庭,一段淳朴却闪耀光芒的事迹,成为了新时代的楷模,书写了平凡人生中不平凡的华章。李翠华家庭,是爱的坚守,更是文明家庭的典范。